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示公告

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东南生态修复〔2025〕3号

日期: 2025-09-23 10:38 来源:省自然资源厅 浏览量:{{pvCount}}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凝聚科研力量,推动科研创新和学术交流,创新平台聚焦耕地保护、土地整治、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设立开放课题,接受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申请开展研究,也欢迎国内外研究人员自带课题和经费与创新平台合作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申请指南如下:

一、资助对象

凡是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科技工作者均可作为课题负责人提出申请。

二、重点资助方向

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生态景观设计指引研究

聚焦福建特色乡村生态景观建设,重点支持近自然、低成本的生态化设计与乡土化技术研究。要求构建生态与功能融合的设计范式,形成可操作的设计指引与正负面清单,规避过度工程化,科学支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2.农田基础配套设施营建与可持续运维技术研究

围绕服务适应东南丘陵地区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重点支持以严守耕地红线为前提的低成本、本土化基础配套设施营建技术研究。研发适用于不同地域分异的标准化模块与工具库。深入研究村民参与协同维护的可持续机制,最终形成一套包含空间负面清单、生态配置阈值与运维标准的技术导则,为缓解耕地保护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矛盾、打造可复制的“低干预、强地域、可持续”乡村一二三产协同发展提供全面技术支撑。

3.运营为导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优化与路径研究

针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持续性不足,重点支持“整治+运营”一体化机制研究。从政策优化、市场运作机制角度提出具体操作路径,构建以长期运营和“谁整治谁受益”为核心的政策工具包;建立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确保资源价值实现,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资源错配、信息不对称、融资难等问题,实现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高效对接与协同发力。

4.乡村低效用地形成机制与提质增效对策研究

聚焦福建省山区县乡村低效用地问题,重点支持基于多源数据的精准识别与形成机制研究。要求构建符合地方特点的用地效益评价体系,运用定量模型解析低效用地空间分异规律与成因,为乡村土地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5.土地节约集约评价工作机制优化研究

基于福建省目前用地节约集约论证专章与节地评价的编制、审查政策规定与实践现状,聚焦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工作的机制创新。重点研究将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与节地评价审查前置到项目专项规划/选址阶段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实施路径,以及审批环节的效能提升;探索节地技术指标的开放共享模式和评价审查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方案,以“前置审批环节、强化评价实效、简化审核流程、优化系统衔接”为目标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工作体系。

6.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效果评估与碳汇功能提升技术研究

围绕东南沿海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需求,构建涵盖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服务价值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研发多源数据融合的低成本监测与评估模型,探索碳汇核算方法及其与蓝碳交易体系的衔接路径,形成技术标准草案,为生态修复工程绩效评价与碳汇能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拟立项数:5-6项。

三、资助额度

每项课题经费支持不超过8万元,采用两次拨付方式,首次拨付支持金额的60%,验收通过后拨付40%。

四、申请程序及要求

1.申请人必须认真填写申请书(见附件),经所在单位同意后,在申报截止日前将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书一式三份寄送至创新平台综合管理部,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邮箱。无单位意见(含公章、签字)的申请书不予受理。

2.申请人只能申报1个课题,不能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其他项目申请。

3.申请截止时间:2025年10月13日,逾期将不予受理。

4.创新平台将组织评审,择优资助。获资助的项目负责人须与创新平台签订开放课题任务书。

5.禁止重复立项,已获得国家、省级及其他有关部门立项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五、研究期限及验收要求

1.研究期限自批准立项之日算起,原则不超过12个月。

2.课题验收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经费支出以及课题研究成果。其中,课题研究成果至少应完成以下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2项成果:

(1)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专利1项;

(2)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并形成软件1项;

(3)形成技术转化落地方案,并启动或完成1项技术工程化落地示范;

(4)形成1项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

(5)形成1套相关数据库;

(6)形成1套政策建议报告;

(7)公开发表2篇或以上学术论文(核心学术期刊及以上);

(8)形成书稿或出版专著1本;

(9)获得1项市级及以上奖励。

3.凡经创新平台经费资助的课题,其研究数据及成果由创新平台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研究成员将自动成为创新平台的流动研究人员。

资助课题公开发表成果时必须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处标注创新平台名称,在基金项目处注明“福建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项目资金资助”,且注明资助项目编号。未标注署名的成果不计入课题研究成果。具体署名方式如下:

中文:自然资源部东南生态脆弱区监测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福州,350001

英文: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for Monitoring and Restoration Engineering of Ecological Fragile Zone in Southeast China,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Fuzhou,350001

中文:自然资源部东南丘陵土地整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福州,350001

英文: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Hilly Region of Southeast China,MNR,Fuzhou,350001

4.资助课题结题后的3个月内,课题负责人应将全部电子版成果以及成果鉴定材料报送至创新平台综合管理部办公室存档。对不能按要求完成的课题,须在结题前3个月提出延期申请,经同意可最长延期6个月结题,若到期仍无法验收的,按撤题处理,课题负责人须退回结余经费且三年内不得再次申报。

六、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85号二楼福建省耕地保护中心

邮政编码:350001

联系人:董占杰

联系电话:0591-87661167

E-mail:3316834343@qq.com

附件:1.自然资源部东南生态脆弱区监测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课题申请书

2.自然资源部东南丘陵土地整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课题申请书

自然资源部东南生态脆弱区    自然资源部东南丘陵土地

监测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整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5年9月22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