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持续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省自然资源厅聚焦统筹区域评估、控制指标、履约监管、优化审批方面,指导各地梳理总结“标准地”经验做法和成效,形成一批典型实践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
今日刊发
宁德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工业用地
“提速增效”新模式
一 基本情况
为有效解决宁德市工业用地审批周期冗长、利用效益偏低、税收贡献不足、供后履约监管薄弱等问题,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宁德市于2023年4月印发《宁德市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东侨经济开发区率先在宁德锂电智能制造配套产业园开展“标准地”改革试点,全面拉开宁德市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序幕。
二 主要做法
(一)高位统筹,构建“三位一体”标准体系与监管闭环
1.科学定标,引领高质量发展。出台《宁德锂电智能制造配套产业园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试点方案》,构建标准地“2+6”指标体系,以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超过沿海国家级开发区标准约71%)、用地容积率为核心主干指标,严格遴选亩均税收(超过沿海国家级开发区标准100%)、单位能耗、亩均产值等6项控制性指标,并结合产业准入、功能区划和区域评估要求,实现“按标做地、明标供地、对标拿地”,从源头引导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强化监管,保障改革实效。实施“标准地”投资项目全过程信用管理,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项目用地退出机制,并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履约监管协议,有效遏制“多圈少建、圈而不建或少建”等行为,提升亩产效益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3.融合创新,赋能绿色低碳。将“标准地”改革与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紧密结合,着力打造锂电新能源绿色发展和储能技术应用集成创新示范区。“标准地”试点园区已布局光储充检示范站,成立碳中和经济研究院,联合开展《福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示范路径与机制研究》,2024年底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
(二)流程再造,打造“极速审批”专属服务体系
1.审批前置,抢抓“时间差”。充分利用土地挂牌出让至签订合同的公示期“时间差”,将原本需在拿地后办理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不动产权籍调查等手续提前至拿地前同步完成。项目规划方案编审时长由6个月大幅缩减至3个月,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审查周期均控制在30天以内。
2.一窗通办,融合服务。依托“东侨e企通”APP线上平台和线下“标准地”服务专窗,构建“标准地”专属报建审批体系。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材料网上流转、窗口统一出件”的“一窗受理”模式,实行“三个一”(一次性告知、一次性承诺、一次性办结)服务。已高效受理“标准地”相关报件15件,解决诉求20件。
3.专员代办,全程无忧。创新建立“1+1+N”(1名项目服务专员+1个企业项目+N个相关部门)项目专员服务模式,主动为“标准地”项目提供从前期筹备、备案赋码到落地建设的全流程无偿代办服务。已为5家“标准地”拿地企业提供服务,减少企业跑动200余次。
(三)机制创新:释放“降本增效”改革红利
1.提容降本,集约用地。将试点园区入园项目容积率下限大幅提升,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显著降低企业拿地成本,每亩节省成本约45万元。例如,孚力(福建)科技有限公司用地面积从100亩优化至60亩,直接减少拿地成本1800万元。
2.区域评估,共享减负。将压覆矿、地质灾害危险性、水土保持等区域性评估成果纳入“招商地图”,在地块信息中明确标注,企业可据此精准选址。变“单个项目评”为“区域整体评”,成果共享共用,累计为企业节省评估成本约1200万元。
3.流程优化,叠加增效。将“标准地”改革与“多审合一”“多验合一”“多测合一”以及“提前办”“并联办”“同步办”等举措深度融合,发挥改革叠加效应。改革前,企业办理涉及开工的系列证照需3-12个月;改革后,实现“五证同发”,平均为每家企业节约审批时间100天,为企业减少同期贷款利息负担1300多万元。
三 取得成效
2024年9月,通过市区两级部门联动与审批创新,东侨开发区成功实现全省首宗工业用地“标准地”的“交地即交证”“五证同发”“拿地即开工”,标志着宁德市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宁德样板”,有力推动了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宁德市“标准地”试点园区容积率大幅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由改革前的350万元/亩提升至600万元/亩,亩均税收由改革前的25万元亩提升至50万元/亩,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厅权益处 宁德市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