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欢迎您!

城市地下空间供应实践案例 | 厦门:站城一体化互联互通的“城市活力新枢纽”
日期: 2025-09-05 15:37 来源:福建自然资源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pvCount}}

  编者按:为充分挖掘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潜力,探索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近日,省自然资源厅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征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典型案例的函》要求,积极指导各地梳理总结形成一批典型实践案例。

  今日刊发

厦门:

站城一体化互联互通的“城市活力新枢纽”

  一、案例基本情况

  2021年12月,厦门市轨道集团通过出让方式取得2021P06地块(五缘湾湿地公园TOD项目),土地用途为城镇住宅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机关团体用地、社会福利用地、交通服务场站用地等,地上土地面积14.46公顷,地下土地面积12.32公顷(其中黄海高程6.85米以下轨道部分1.55公顷未出让),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地下2层商业面积2.5万平方米。项目由7个子地块组成,建设住宅16栋、办公楼3栋、公寓2栋以及集中商业,建筑层数地上4-33层、地下2-3层。

  项目以“交通一体化”为设计核心,地下空间将7个子地块串联,轨道交通2号线从片区中央穿过,同步配建社区用房、居家养老用房、公交枢纽等公共服务设施,以立体慢行系统串联起高端住宅、商业、商务办公、公寓等多元功能业态,地下与轨道交通相连,地面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连,建设了集停车、地下商业、归家及连通通道、P+R等功能复合的地下空间,将地块内各个功能空间及城市的维度串联,创新打造“地下无风雨归家+地面慢行流线+空中悬浮飘带”的立体慢行系统,形成站城一体互联互通的“城市活力新枢纽”。

  二、创新性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地上地下综合开发利用

  通过地上、地下一体化的规划设计和土地分层供应,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将片区综合开发将轨道站点建设与周边旧村城市更新改造相结合,实现多功能复合利用。在轨道地铁2号线主线设计之初就统筹规划,将周边旧村结合车站进行成片规划和“站城一体化”设计,以“TOD交通一体化”为设计核心,考虑地下空间的整体设计,结合地铁建设同步进行拆除和平整。通过统筹谋划、整体设计,建构功能复合、地上地下互联互通、充满活力的立体城市,提升片区整体品质与价值。

  (二)规划引领推动片区高标准建设

  在片区前期策划过程中,将计划出让范围及周边地区纳入研究范畴,开展详细规划层面及片区城市设计方面的研究,对片区产业发展、功能业态、综合服务配套、空间格局形态、地下空间利用与互联互通、道路交通组织、景观风貌改善等方面提出建议,引入市场化社会主体参与片区综合开发的前期策划、城市设计、资金平衡测算。将城市设计方案编制前置于土地出让环节,同时将城市设计方案精准转化为出让地块的规划设计条件,纳入土地出让合同,进一步加强城市设计管控的执行力。

  (三)采用高层+坐标方式分层设立土地使用权

  依据现有土地供应政策,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轨道交通用地部分,以划拨方式供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综合开发项目,采用招拍挂方式供地。合理划分轨道交通与综合开发使用功能,采用“高层+坐标”方式,对地上、地表、地下空间进行分层控制,实现轨道交通上盖与轨道交通区间,市政道路与空中步道分层供地,如在规划条件和界址图中明确“黄海高程6.85米以下轨道部分1.55公顷未出让”。

  (四)打造轨道站城一体化交通体系

  以轨道交通“TOD交通一体化”为设计核心,考虑地下空间的整体设计,统筹交通组织、商业功能、停车场等因素,串联地块内各个功能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把相邻的多块建设用地以及地块之间的绿轴、市政道路整体纳入设计和出让范围,整体打造风貌协调统一的特色区域。在保障公共开放绿地属性的前提下,通过下沉广场、二层空中连廊等方式串联空间,形成地上地下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

  (五)促进城市空间形态功能提升

  项目依托产品力建设促进地上地下有机联结,助力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实现综合提升。地下以地铁2号线湿地公园站为核心枢纽,有效串联地铁出入口及地下商业,并设置风雨连廊与住宅联通,实现“归家动线”无风雨;地面通过地铁出入口、公交首末站等交通的联通,方便周边市民出行。空中步道串联地块内的商业、住宅、办公等不同的业态,同时串联周边的五缘湾湿地公园、隧顶公园和坂美公园,衔接城市健康山海步道;商业、办公、公寓均进行立体绿化的设计,由线串点,打造市民可赏、可用的“城市客厅”,成为市民休憩的活力公共空间。

  三、经验启示

  (一)规划先行

  坚持规划引领。通过城市概念城市和详细规划,从宏观层面制定科学的地下空间规划设计要求,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引方向。分层立体开发。地下空间规划采用分层设计(如地下一层商业、地下二层停车与交通枢纽),实现人车分流、功能互补。TOD导向的集约利用。围绕地铁站点布局地下商业、步行通道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站城”一体的紧凑模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生态保护协同。地下开发避让湿地敏感区域,通过下沉式广场、采光天井等设计引入自然光,减少对地面生态的干扰。

  (二)交通一体化

  构建“零距离”换乘体系,地下空间直接连通地铁、公交、出租车及自行车停放点,实现不同交通方式及功能区域的便捷连通。活化商业与公共空间,地下空间除用于停车外,还设置商业及配套设施,打造地下“公共活力轴”,同时承载市民活动、艺术展等多种城市功能,提升地下空间的吸引力和使用效率。【厅权益处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