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欢迎您!

打好耕地保护持久战!顺昌县探索新增耕地后期管护新机制
日期: 2025-08-11 18:13 来源:福建自然资源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pvCount}}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车子驶入南平市顺昌县双溪街道下沙村,道路两旁刚插下的稻苗青嫩欲滴。田埂边,几位村民正熟练地将肥料与除草剂拌匀,铁锹翻飞间,颗粒簌簌落下。

  不远处,一块醒目的顺昌县双溪街道下沙村2019年旧村复垦项目后期管护简介牌记录着这里的变迁:从曾经的破败农房、杂草荒坡,到如今田成方、渠相连的沃野良田。这焕然一新的景象,正是顺昌县探索实施“国有林场+专业管护”新增耕地后期管护机制的生动缩影。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顺昌县在耕地保护上“寸土必争”,全县累计新增耕地6800余亩。同时,该县创新管护机制,有效破解了新增耕地管不住、种不好的难题,新增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部分地块达到中等田标准,且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年新增粮食产能超240万公斤。

  今年6月3日,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印发通知,在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推广顺昌县的经验做法,对该县探索实施“国有林场+专业管护”新增耕地后期管护机制及其所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认为该模式为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山区范例。

[ 三级管护 ]

织密耕保责任网

  “以前新增耕地验收后,后续谁来管、怎么管,有时会成‘糊涂账’。”顺昌县自然资源局局长谢兴源坦言,面对痛点,顺昌县首先在责任落实上动真格。

  顺昌县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的领导小组,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制定新增耕地后期管护实施方案;依托县国有林场8个乡镇分场、1200余名本地村民,形成“林场总调度—分场包片区—耕山队管地块”的三级网格化管护体系,将耕地保护责任网织密兜牢,避免新增耕地出现“非农化”“非粮化”风险。

  “我们巡山护林时,路过负责的耕地地块,就会顺道看看秧苗长势、水源情况,有没有被野猪破坏。”在埔上镇口前村,县国有林场九龙山分场巡林员肖淞说,这种“工作延伸”让每一块新增耕地都有人看、有人管。

  为进一步压实耕保责任,顺昌县将新增耕地后期管护成效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各乡(镇、街道)要签耕地保护责任书和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承诺书。“县政府双周工作推进会上,各乡镇负责人会把新增耕地后期管护的进展和问题摆上台面,一项项沟通协调,谁也不能马虎。”顺昌县常务副县长李军说。

[ 精准滴灌 ]

把钱用在刀刃上

  新增耕地后期管护工作是场持久战,需要有稳定的投入。顺昌县在资金保障上做足了文章,县财政率先“托底”,将新增耕地前3年的管护资金,按每年每亩1600元的标准纳入年度预算。

  有了财政支持,钱怎么花在刀刃上?资金使用也要讲究“精准滴灌”。顺昌县推出“5﹢3﹢2”分期拨付模式——年初预付50%,种植管护到位后拨付30%,休耕期按要求播种绿肥提升地力后再拨付最后的20%,全县每年投入管护经费超1200万元。

  为进一步保障农户的收益,顺昌县还创新推出“耕地保险”,与人保财险合作引入自然灾害损毁风险补偿保险机制,为辖区内新增耕地投保151万元,单亩耕地最高可赔付5000元。“有了这份‘防护伞’,种粮心里更踏实了,不怕天灾砸了饭碗。”埔上村村民老李说。此外,县里还设立了2000万元的新增耕地综合基金,其利息专用于耕地灾毁修复,为耕地长久安全加上“双保险”。

[ 科技赋能 ]

管好护好“饭碗田”

  顺昌多山,新增耕地较为零散,只有少部分为连片耕地,管护和种植难度大。如何破题?科技赋能是把“金钥匙”。

  在埔上村上空,一架无人机正沿着设定路线精准喷洒农药。“以前人工打药,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现在有了无人机,飞100多亩地只要3个小时,喷得又均匀又省药!”老李笑得合不拢嘴。

  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种植上,更在监管中。顺昌构建了“无人机﹢卫片﹢人工”协同监管体系,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全面梳理整合全县204个新增耕地项目地块的影像地图、空间框架、行政区划等相关信息,按照“一地一档”建立管护及巡查台账,对种植全环节进行严格把控;依托卫星遥感技术,对已开发地块进行实时影像监督和不定期现场巡查;乡镇干部和巡查员开展实地核验,确保作物长势达标……

  行走在顺昌的田间地头,新垦的良田生机勃勃。从压实耕保责任,到保障资金到位,再到科技赋能智慧耕种,顺昌县用一套务实创新的“护田法”,让新增耕地不仅“生”出来,更能“活”得好、长出“金”,牢牢守护着粮食安全的根基。【中国自然资源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