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省自然资源厅围绕规划编制好、规划管理好、规划服务好、规划实施好、公众参与好等5个方面,梳理总结全省村庄规划编制实施经验做法,形成一批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优秀典型案例。本栏予以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今日刊发
武平县中山镇阳民村:
水墨竹韵产业兴村,农文旅融合振兴实践
一、村庄基本情况
阳民村位于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的武平县南部,是环千鹭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重点金花村,是闽粤旅游互通线上的中间点,距武平县城12公里、古武高速出口7公里,国道358线穿村而过,中山河蜿蜒于十里翠竹,区位优越。
阳民村下辖4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共347户1544人。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20亩,山林面积12650亩,目前主要以果茶、蔬菜、花卉、渔业、烤烟等产业为主。
阳民村境内峰峦叠嶂,风光秀丽,有十里翠竹、武平古八景“龙岩雨霁”、聚仙岩、何仙姑岩、杨柳荷塘等自然景观,素有“十里竹林十里岩”“小桂林”的美誉,是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段,有着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的良好基础。
村庄呈现“山环水绕、双龙相映”的特色——“水龙”中山河:流经所有自然村,两岸“十里翠竹”形成生态画廊;“地龙”红岩地貌:河西侧绵延十里的红色峭壁,崖下岩洞星罗棋布。
阳民村人文历史底蕴丰富。中山汉剧发源地:清光绪末年由本村余发龙组建“小人班”,赴广东潮州演出获赞誉;红色文化遗存:增家塅存有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喜源居”;客家民俗传承:保留传统节庆与生活习俗。
阳民村先后获评省级特色村、省级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省级最美休闲乡村、省级森林村庄、市级党建综合示范点、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五个好”支部、市级文明村,县级“平安库区”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县级平安和谐村和县级首批“十大美丽乡村”。
二、规划情况
(一)基本思路
以“生态情韵、水墨阳民”为目标,以“果蔬种植销售、山水观光旅游、田园生活体验、客家文化研习”为驱动,建设“游十里翠竹、观生态田园、学客家方言、品客家美食”的乡村休闲旅游体系,同步发展“精品果蔬产销”农业产业。构建“一带四区”的模式。
(二)规划特色
1、闲置激活,创意再生。盘活农村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巧妙运用竹文化,通过“闲置资产+文化”的创新模式,将废弃猪圈兔舍等巧妙改造为竹园驿站、“佩奇餐厅”、多功能厅等特色空间,释放存量土地价值。
2、竹韵浸润,乡村美学。借助“十里翠竹”,深度挖掘“竹”元素,将竹文化精髓系统融入村庄建设、景观节点与产业载体。
3、共建共享,模式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互联网”的五维联动机制,深化“水墨阳民·村社共建”党建品牌,实现集体与村民共富,积极推动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规划实施成效
(一)产业兴旺,三产融合
阳民村依托“十里翠竹”自然风光、中山河湿地公园骑行步道和龙河竹漂码头等资源优势,安置就业10多人,接待游客20万人次,村财收入10万元,村民每股收入150元。同时,建设以自行车骑行综合服务为主的食、宿、游、养、研等产业一体化水墨阳民农文旅产业示范园综合体,做强做大特色农文旅产业。
1.一产提质。规模种植辣椒、冬瓜、地标产品盘菜、茶叶等作物,四季轮作助农增收(亩均年增收约1.2万元),获评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产业振兴示范村,并打造增家塅30亩水果种植示范基地。
2.二产增值。联动社会资源,发展竹编艺术、竹文化展示体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建设“以竹代塑”应用场景示范区、抖音直播基地,拓宽销售渠道,竹产品年产值23万元。“村企农”合作模式实现集体分红。
3.三产繁荣。依托核心资源,推出“龙河竹漂”亲水项目、竹林骑游绿道、“骑游武平·骑乐无穷”活动;配套“七彩西红柿”采摘、竹节灶自助餐厅、竹艺制作馆等业态。建成水墨阳民农文旅产业示范园综合体,形成“食、宿、游、养、研”一体化服务链。
(二)环境蝶变,生态宜居
拆除整治危旧空心房88座。完成河道清淤1公里,竹林整治2公里。常态化开展“家园清洁”乡村建设行动,维修更换老旧损坏的路灯107盏,绿化美化竹林、停车场面积约2000平方米,两治一拆顺利通过市县验收。
(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
修缮增家段红色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喜源居,修复武平古八景之一龙岩雨霁(含硬化路面、停车场、环景点旅游栈道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
四、规划服务
规划团队建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在规划过程中,通过陪伴式服务详细了解了村庄用地情况、建筑基本情况、“一户一宅”情况等,并通过现场会谈、入户调查等方式充分征求镇领导、村两委、村民、乡贤、企业等多方的规划需求和建议。规划完成后,又多次对方案进行解惑答疑,宣讲新的政策法规,指导项目建设落地。
五、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一)经验总结
1.盘活存量创价值。“闲置资产+文化”模式是激活低效建设用地、赋能产业的关键路径。废弃的猪圈兔舍被巧妙改造为竹园驿站、“佩奇”餐厅、多功能厅等。
2.党建引领强引擎。“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互联网”模式及“村社共建”品牌,是凝聚合力、驱动发展的核心保障。用活小罗庚村集体闲置土地,以“十里翠竹”特色景观为载体,将田园驿站综合体、产业振兴中心等项目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管理和引入第三方投资运营模式,建设“以竹代塑”应用场景示范点,打造乡村生态研学基地,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
3.竹链贯通促融合。以“竹”为媒,贯通一二三产,是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与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实践。
一产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二产联动社会资源,发展竹编艺术、竹文化展示体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发挥了企业联农带农作用,推动竹产业提质增效;三产以“竹”为媒,以“骑”带“游”,大力发展运动骑行、农耕体验、亲子研学等体验式乡村旅游业,助农增收致富。
(二)未来展望
阳民村将积极融入环千鹭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以打造“水墨阳民”示范村为核心,依托“水”基底与“竹”特色,通过水生态治理修复带动乡村旅游,致力于建设一个功能多样、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特色综合旅游区。
未来可建立一套基于关键指标动态监测的评估机制,定期审评阳民村的文旅项目,指导策略优化;同时总结提炼“资源评估-产业融合-土地盘活-陪伴服务”的实施流程,最终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振兴规划模板。【厅规划处 龙岩市自然资源局 武平县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