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推动城乡发展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省自然资源厅近日发布第三批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案例,本批推广的案例具有模式创新、路径细化、场景典型三大特点,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和示范效应。本栏予以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今日刊发
漳州市新港湾造船厂改造项目
(再开发类型:预告登记转移)
一、项目基本情况
漳州开发区2009年出让新港湾造船厂工业用地(土地面积9.2959公顷),已缴清土地价款并办理土地证,宗地内仅建成23686平方米厂房(原拟建厂房75512平方米),长期空置未投产。
二、改造主体和改造模式
漳州开发区紧扣“亩均论英雄”导向,采用“腾笼换鸟”的模式,通过股权重组引入福建银图新材料有限公司和福建创和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福建银图新材料有限公司取得新港湾造船厂土地使用权。福建创和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取得土地使用权,无法办理用地建设手续,创新思路,采取预告登记转移方式解决办理建设手续的难题。对于仅持有预告转移登记证明无法进行融资的问题,漳州开发区在公司基本完成所有建设和基础施工的情况下,允许分割转让登记,确保企业可以土地融资并用于厂房建设,与两家公司签订三方用地监管协议,约定厂房改造、扩建开工与竣工时间,确保资源盘活取得成效。
三、低效用地再开发取得的成效
(一)腾笼换鸟,点燃产业发展“新引擎”。通过“腾笼换鸟”成功引入福建银图新材料有限公司40万吨彩涂卷全产业链项目和福建创和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酶法生产生物活性肽饲料项目。两大产业项目齐头并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目前,银图公司项目一期部分厂房已投入试生产,多栋建筑主体完工,配套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创和美公司项目桩基工程顺利完成,厂房、综合楼建设有序开展,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树立标杆。
(二)提质增效,激活资源利用“新活力”。秉持高效集约理念,银图公司充分利用23685平方米旧厂房开展试生产,实现空闲资源再利用。同时,两大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厂房计容建筑面积10.13万平方米,拉动投资超7.8亿元,有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为漳州开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主要做法
(一)健全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漳州开发区成立由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任组长的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自然资源、投资促进、规划建设等部门职责,形成高位统筹、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同时,陆续出台《漳州开发区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漳州开发区低效用地调查评价方案》《漳州开发区产业用地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等文件,构建“调查—方案制定—实施跟踪”的全流程制度体系,为全区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精准招商,激发土地活力。漳州开发区成功引进银图公司和创和美公司。通过股权重组,银图公司取得新港湾造船厂项目不动产权,并与创和美公司协议分别开发,银图公司自行开发建设5.7392公顷,并将3.5567公顷空地分割转让给创和美公司用于投资建设,充分激活土地潜在价值。
(三)运用预告登记转移,突破政策瓶颈。针对新港湾造船厂项目因大部分土地未建设、无法按常规办理分割转让登记的难题,为确保新引进的项目能顺利开发建设,漳州开发区大胆创新,由企业间签订土地预转移协议,与开发区自然资源部门签订三方用地监管协议,重新明确开竣工违约责任,并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预告登记。企业凭借该预告登记证明办理开工建设手续,待项目竣工后再办理转移登记。
五、政策经验
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不动产登记规程》有关预告登记的规定,指导福建银图新材料有限公司和福建创和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理预告转移登记。根据《漳州市存量工业用地提质增效若干措施(试行)》,自然资源部门全程介入,通过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责任,约定厂房改造、扩建完成时间,实时跟踪项目进展,确保资源盘活取得实成效。根据《自然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企业因经营需要不再继续开发利用土地可分割转让的规定,同意宗地分割转让登记,实现“一地两用、高效开发”。
【厅利用处 漳州市自然资源局 漳州市自然资源局漳州开发区分局】